12月8日,楊凌地區北風呼嘯,零星的雪花飄落,寒冷席卷而來。位于楊陵區揉谷鎮楊凌中來種植專業合作社(以下簡稱中來合作社),上萬株鮮艷的蝴蝶蘭卻在室內亭亭玉立,盛裝綻放。 記者到來時,園區負責人職業農民王中來和技術員朱瑞斌正忙著將花卉裝筐發貨,三米多高的貨車“嗡嗡”作響,不一會,滿載著花卉和其它產品駛向遠方。 “這會兒花不僅開得好,賣的也好。剛才是一批送往北京的新花,大概兩千株,是今年最遠的訂單。”兩人喘著氣,拍了拍身上的泥土,得知記者來意,熱情地打著招呼,“花不多了,還剩下半個棚。走,帶你進去參觀。”一座900平米的大棚里,暖意融融。技術員白苗苗專心地忙碌在花叢中,將不同品種的蝴蝶蘭整齊排列。“雖然受疫情影響,上半年銷售不盡人意,但客戶對咱的認可度高。這不,下半年訂單就來了,最近發貨,可忙了。”白苗苗一邊告訴記者,一邊手里的活也不停,她說要趕在下午快遞出發前,再將幾批零散訂單寄出去。 記者了解到,朱瑞斌和白苗苗承包園內兩座棚,二人既是校友,也是夫妻,共同畢業于楊凌職業技術學院,用他們的話說:一路相濡以沫,在花卉行業里摸爬滾打,走過光輝歲月。 朱瑞斌告訴記者,過去是給別人打工,潛心學習種植技術,漸漸摸索出門道,積攢起人脈和客戶。創業幾年,因為一句“做給農民看,帶著農民干,幫著農民賺”口號,讓他們重新認識楊凌,夫妻倆一拍即合,從2018年入駐中來合作社,在現有的試驗地,用10余年的花卉種植技術扎根農城。 為什么選擇這里創業?還得益于合作社提供的“特殊試驗田”。朱瑞斌所在的是“日光雙拱棚”,整體結構結實、透光好,內部空間寬敞、美觀,便于技術操作,種植面積顯著增大,溫度控制設備更優化作物培育環境。 “過去的磚棚、土棚,條件簡陋,植物生長受到多個因素干擾。現在有了科技幫忙,3畝地產量達5萬余株,種植效率更輕松。”朱瑞斌向記者介紹,蝴蝶蘭屬于景觀花卉,生長溫度為18至26攝氏度,目前棚里主要種植紅色、黃色等色深、花大的品種,根據市場需求,每年篩選新品種,依托現代農業技術,保證一年四季適時供應。今年冬季,單是訂單銷售占比達95%,再靠直播、電商等推銷散裝花,預計年底前實現清倉。 近年來,楊凌發揮其在農業示范的帶動作用,涌現出了一批批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,依托楊凌體制機制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才技術優勢,培養了像馬新世、王中來等職業農民和創業人才,通過技術共享,建立農業試驗站,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業科技,不斷將農業新理念傳播給廣大農戶。據統計,中來合作社蝴蝶蘭種植共有10余畝地,年銷量約達20萬株,為種植戶直接帶來可觀收益。 “這兩年合作社迎來大批‘觀摩團’,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資源,沖著這個勢頭,明年計劃增加種植規模,優化電商,咱也向新農人晉升。”朱瑞斌說。 (GB) |
點擊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