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央視財經 圓通速遞員工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引發社會持續關注。除了法律程序之外,上海市網信辦25日通報,已于近日約談圓通公司,責令要求圓通公司加快建立快遞運單數據的管理制度。 如今,不管是網購、叫車、點外賣還是使用App,都難免要提供個人信息,方便之余,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? 河北邯鄲警方: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嫌犯已全部歸案 今年7月,圓通速遞有限公司河北省區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,利用員工賬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,導致40萬條個人信息泄露。河北邯鄲警方25日介紹,相關6名犯罪嫌疑人已經全部落網,將于近期以“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”被起訴。 法律專家:采集使用公民個人信息 邊界何在? 實際上,我國法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采集方式、使用范圍以及技術手段等都有明確規定。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:我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、網絡安全法以及即將實施的民法典都明確規定,經營者在采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時候,必須要遵循合法、正當、必要的原則。要采取硬件設備或者相應的技術手段,來確保這種信息的足夠安全。 法律專家:保護個人信息 應用好這些法律武器 專家表示,公民一旦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,可依據不同情形選擇維權方式。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:可以及時地向市場監管部門,或者相應的工信部門去投訴舉報,要求對方立即采取停止侵權的措施。如果發現對方是通過非法竊取,還可以向公安部門去報案,產生了相應損失的,還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侵權責任法去要求對方停止侵害、賠禮道歉、消除影響、恢復名譽,甚至賠償相應的損失。 專家介紹,目前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依據,分散于多部法律和法規中,上個月,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審議,對個人信息的采集、使用的范圍、原則、監管和相關民事賠償作出更為明確的規定,審議通過后將成為我國首部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立法。 |
點擊查看更多